9月2日,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行“新時代工業和信息化發展”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,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原材料工業優化升級、提升基礎原材料保障能力、促進新材料產業發展等方面工作情況。
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陳克龍表示,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原材料工業取得歷史性成就,率先邁入由大到強的新發展階段。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:
一是規模體系優勢愈加明顯。從2012年到2021年,原材料工業增加值由6.9萬億元增加到10.7萬億元,年均增長4.5%,占GDP比重保持在10%左右。鋼、銅、鋁、甲醇、尿素、水泥、平板玻璃等主要產品產量連續多年保持世界前茅。產業體系完整優勢不斷鞏固,擁有10個大類、34個中類、118個小類,多達15萬余種產品,基本滿足了國計民生和國防建設需求。特別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物資供給遭遇戰,原材料工業抗擊風險和應急保障能力充分體現,較短時間有效保障了口罩、防護服、消殺用品等抗疫物資的原材料生產,并積極支援其他國家,為全球抗疫和經濟復蘇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二是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。圍繞“無材可用、有材不好用、好材不敢用”,持續完善創新生態,推動實施工業強基工程,出臺國家新材料重點平臺、首批次保險等政策。研發投入強度由2012年的0.62%提高到2021年的1%左右,300余項材料技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。關鍵材料不斷突破,超導材料領域具備全球唯一的全流程生產能力,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研究實現國際引領,C919大飛機用鋁合金厚板、特種工程塑料、電子化學品等一批新材料實現突破,重大裝備、重大工程材料保障水平大幅提升。新材料產業加快發展,產值從2012年約1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5.9萬億元,年均增速達20%。
三是綠色智能水平穩步提升。鋼鐵、原鋁、水泥熟料、平板玻璃、燒堿等單位產品綜合能耗較2012年降低9%以上,處于世界先進水平。6.81億噸粗鋼產能已完成或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,噸鋼二氧化硫排放較2012年下降72%。德龍鋼鐵、方大特鋼等建成國家4A、3A級景區,昔日煙氣籠罩的老工廠變身風景如畫的網紅打卡地、城市的新名片。2021年原材料工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9%,高出全國工業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。建成6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或數字化車間,7個智慧化工園區。
四是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,“去產能”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。2018年提前完成“十三五”時期1.5億噸鋼鐵去產能目標,取締“地條鋼”1.4億噸;關停違法違規電解鋁產能900萬噸;累計淘汰水泥、平板玻璃落后產能6.6億噸、1.7億重量箱。企業兼并重組取得新成效。2021年,前10家鋼鐵、電解鋁、水泥、平板玻璃企業集中度提升至42%、75%、58%、57%。
五是質量效益邁上新臺階。從2012年到2021年,原材料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由30萬億元增加到41萬億元,年均增長3.1%,占規上工業比重在30%左右;利潤由1.6萬億元增加到2.8萬億元,年均增長5.8%。企業競爭力顯著增強,一大批領軍企業脫穎而出,45家原材料企業入圍2022年《財富》世界500強,7家化工企業入圍全球化工50強。
下一步,將推進原材料工業高端化、綠色化、合理化、數字化、安全化發展,為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提供高質量的原料材料支撐。(文章采集自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官方網站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)